貪--------------分享者:社員2號 佳俐
凡是『想要』的超過『需要』時,就是貪。
若能生活簡樸、減少慾望,心便不會隨著物欲起伏不定。
書中的第二篇至第六篇,則分別深入探討對我們造成最大傷害的五種煩惱──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也就是佛陀所說的「五毒」,並提供不同層次的管理與解決之道。
法師擅長以短短的幾句話,為一般人不易釐清的觀念做出精彩的說明,例如,對於何謂「貪」,他說:「得到需要的東西不是貪,想獲得不需要的就是貪了。」在解釋如何對治「瞋」時,則說:「忍並不是忍氣吞聲地受委屈,而是克制自己的衝動,不要馬上做出反應。」
煩惱雖有千百種,但是它們和所有的事物一樣,只是暫時性的存在。惱人的情緒來襲時,只要善用書中的方法一一化解,最後終能「放下」執著,讓心回歸單純、天真的本性,這時,幸福便不求自來了。
第二篇:貪
什麼是貪心?
為什麼貪心?
轉貪心為願心
以布施對治貪念
名利只是暫時擁有
遠離名位、權力的誘惑
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
凡事恰到好處最好
清貧與慳吝大不同
什麼是貪心?
貪心的人就像一隻爬在結滿果實的桃樹上的猴子,他看到滿樹飽滿欲滴的桃子,每一顆都想吃,結果摘了一顆往手裡放,又摘了兩顆夾在腋下......到最後累死自己一顆也沒吃到。人也一樣,被貪心帶來的許多煩惱給累死了。
為什麼貪心?
住持的貪心~~~你的打算、期待,是為了自己?還是為佛教、為寺院、為大眾設想?
轉貪心為願心:
佛法說貪為苦本,想解決苦的問題,就要先從「知貪」開始。人的需求有兩種,一個是需要,一個是想要,凡是想要的超過自己的需要時,就叫做「貪」。
其實,要分辨需要與想要有何不同,並沒有那麼困難,譬如口渴了要喝水,這就是「需要」;可是解渴只要喝一杯就夠了,如果為了以備不時之需,而想要儲存兩、三杯,那就和養兒防老、積穀防饑的心理一樣,這就是「想要」的貪了。
但是貪也有好壞程度的分別,譬如愛可以是一種付出奉獻,而欲也可以是一種希望,希望自己和世界能夠一天比一天更美好、更進步,這就是把貪愛和貪欲轉成願心,轉成一種期待。因此,貪愛和貪欲也可以轉往良善的方向發展,對社會做出積極的奉獻。
以布施對治貪念:
貪念會帶給我們許多的煩惱,該如何幫自己除貪、解毒呢?
用布施來對治貪,是最好的辦法。所謂布施,就是捐出自己擁有的財力、物力,來幫助別人度過難關,甚至還可以布施自己的時間、智慧,或利用自己各式各樣的資源協助他人。當我們能多為別人設想、為他人謀求福利,往往自己的收穫更多。
以我個人為例,本次的消費卷發放,本來就是多出來的,所以我就將它捐出去給更需要的人。 聚集的力量愈大,能做的事情也就愈來愈多了。這就如同我們的讀書會一樣,剛開始的五位基本成員,慢慢的經過分享就會有越來越多相同信念的人凝聚過來一樣,以後我們能幫助的人也就會越多。
這就好比井裡的水,取用的人愈多,水源就會源源不絕;如果捨不得供人取用的話,井裡的水永遠都不可能再生。所以,如果真的想布施,即使沒有任何東西都沒關係,因為只要發了願心,並且努力去爭取、去製造,加強自己的能力,結果一定會有東西可以布施。真正的布施是奉獻給眾生,心中完全沒有回收的期待,也沒有貪心,這樣才能達到智慧圓滿、福德也圓滿的境地,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。
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:
我們都知道貪是不好的習慣,可使有時候又會走入另一個極端------『慳(ㄑㄧㄢ)』也就是小氣、不捨和吝嗇,有人以為這樣是節省~其實根本是兩回事。
有的人雖然沒有什麼財產,但是他們很慷慨,願意把所有的東西與他人分享,因為這麼慷慨,所以大家都相信他、擁護他;而一個慳吝的人,因為不願意把自己的所有和人分享,所以沒人緣,也不會得到別人的擁戴。
今生沒有廣結人緣的人,來生只會是個愚蠢的人。如果能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他人分享,來生才會增長福慧。
網誌存檔
- 01/17 - 01/24 (1)
- 04/26 - 05/03 (1)
- 04/19 - 04/26 (1)
- 04/12 - 04/19 (1)
- 04/05 - 04/12 (2)
- 03/29 - 04/05 (3)
- 03/22 - 03/29 (10)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