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我自己

我的相片
台中縣大里市上田街31-1號, 中部, Taiwan
~關於上田的大件事~緣由:來自於一群喜愛文學、熱愛生命、樂於分享美好人、事、地、物的聖恩夥伴。目的:廣納有著相同喜好、一樣雞婆(也歡迎雞公)、願意付出且能夠時時接收新觀念的朋友。

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

管理情緒有妙法

第一篇-------分享者:吳妹祝
管理情緒有妙法
人的五大根本煩惱----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會帶來許多情緒的困擾,
如何以佛法消解情緒煩惱,開創幸福人生?
有情緒的人生才活的過癮?
情有很多種,第一種是情操:情操是理性的,對人、對世界、對自己都有益的。
第二種是情感:情感是指與親人、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事物之間,因為喜歡或不喜歡而產生的感情現象。是自私的、是自我的。
第三種是情緒:情緒是從情感而來的,當情感不能宣洩、滿足時,心裡就會發生衝突和困擾,因此產生情緒。
有情緒的人生才活的過癮?是似是而非的看法,將情緒起伏視為調劑,小心不知要死掉多少細胞?
轉念、靜坐調整情緒讓身體心裡都健康!
情緒從哪裡來?
在混亂、緊張匆忙的時代裡,人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浮動!
簡單的方法:當暴點來時散步、喝茶、聽音樂、找朋友聊一聊。
近一步方法:觀察念頭的生滅。
更深層的方法:不管源頭是什麼、只管念頭是好念頭嗎?如果是煩惱的念頭,何必跟自己過意不去,那就太沒智慧了。當下就停止念頭。
業力與潛意識
面對人類行為與情緒失控,根據佛教的說法,這和個人業力有密切的關係。
業力是指我們累生累世,所有的種種行為(身體、語言、心理)所造成的一種力量,一直累積下來而集中到我們現在這一生之中。
然而,心理分析學家歸咎於潛意識,認為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支配著我們的行為與生活,才會影響我們能力的發展和智慧的判斷。它很可能是由我們從小到大的種種經驗,影響我們並產生力量。
心理學家以催眠方式追根究底。佛法斬草除根正本清源,就算不除根只要不讓它有機會生長,業力自然也會消失。
如何安心?
人之所以內心不安的原因,歸結起來不外是忌妒心、擔心、瞋恨心、憤怒心、貪心,以及種種矛盾衝突。實現和想像或期待之間的落差。
因緣福報到位、自然成功,不用羨慕無需忌妒。
得不到卻想要,這是貪。水到渠成、努力經營,自然開花結果。
內心不安時,將心安在佛號上,可以念「阿彌陀佛」、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,心自然會慢慢安下來。
煩腦與習氣
人都會有煩惱,當成為習慣後,煩惱的感覺就漸漸不存在了,只會留下煩惱的現象,也就是習氣。
煩惱不但會傷害自己,有時也會傷害別人。
而息氣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,自己並不覺得在傷害人,也不覺這是煩惱。
習氣重的人,經常讓人感到討厭;但也有一些習氣,反而讓人覺得有趣。當個有好習氣的人,帶快樂給別人,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。卻照造成別人的煩惱,那就不好了。
調和感性與理性
在一般人的看法裡,人大約可以分成兩種型態:一種人非常的感性,另一種人則非常的理性。
感性的人好相處,理性的人理智有智慧。
但是太過感性也不好,如果感情太氾濫,很可能表錯情而帶來麻煩。
太過理性也不好,樣樣照規矩來,沒有變通彈性,就像機械一樣,生活還有什麼味道呢?
真正的感性是一種清淨的感性,它是淨化以後的感情,也就是菩薩的慈悲。而理性是智慧的另一個名詞,但智慧並不等於理性。理性沒有轉圜的空間,而智慧則可以適應對方而做調整,但自己不會在適應調整的過程深陷其中,產生煩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